開欄的話
為持續深化拓展“三爭”行動,凝聚推動綠色能源發展的強勁合力,福建能源石化集團通訊員交叉采風活動再啟新程。本期20多名骨干通訊員走進電力板塊,用3天時間深入木蘭抽蓄、東橋熱電、福能新能源、三川風電等項目現場,在轟鳴的機組旁捕捉奮斗身影,于跳動的數據屏前探尋創新密碼。
“奮勇爭先·采風行” 欄目再度開啟,讓我們跟隨通訊員的筆觸與鏡頭,感受清潔能源從藍圖到現實的蛻變,見證能源石化人將綠色承諾注入每一度電的赤誠與擔當,探訪數智賦能的最前沿場景。一起來看《智能化能源效能時代 上演鋼筋與代碼協奏曲》。
木蘭抽蓄的地下廠房里,東橋熱電的鋼鐵叢林間,福能新能源跳動著智慧脈搏的集控中心內,智能化與數字化的觸角正悄悄改寫著“成本”與“效率”的定義。
那些跳動的數據、自動運轉的機械、互聯互通的系統,不僅是冰冷的技術名詞,更是能啃下成本硬骨頭、撬開效率天花板的利器,讓項目攻堅在山海之間的建設與運營中,多了份運籌帷幄的從容。
效率的“乘法”:讓每一分鐘都生出價值
東橋熱電的數控鋼筋加工場里,機器臂正以毫米級精度給鋼筋套絲。“以前老師傅蹲在地上磨一天,最多做20個標準接頭,現在這臺滾焊機一小時能出20個,還零誤差?!奔夹g員拍著設備外殼,上面的計數器顯示已完成5780個接頭——這相當于20個工人兩周的工作量。更妙的是智能張拉設備,它能自動記錄每根鋼索的拉力數據,同步上傳至云端,既省去了人工抄錄的時間,又避免了手寫誤差導致的返工。
在預制場,自動噴淋系統按混凝土強度自動調節水量,過去三人輪班澆水的活兒,現在一個按鈕就能搞定,養護效率提升3倍,還讓空心板的合格率從92%漲到了99%。木蘭抽蓄的BIM模型里藏著更驚人的效率密碼。BIM技術融合AI算法分析,搭建覆蓋施工進度、物資調配、風險預警的數字化平臺,對洞室開挖、大壩填筑等關鍵工序進行實時監控與動態優化,規避工序沖突,監測大壩填筑質量,實現項目全周期可視化管控。而無人機巡檢更是把“時間”揉碎了重新計算:過去3人組背著儀器爬3小時山才能查完的壩體,現在無人機10分鐘就能掃遍,還能通過AI識別裂縫、沉降,實時評估施工區植被覆蓋、水土保持等指標,讓隱患發現時間從“按月算”變成“按分鐘算”,使木蘭抽蓄工程建設總體進度在省內“十四五”規劃抽蓄項目中持續領跑,實現從前期籌備到全面建設的突破。
成本的“減法”:從每一處細節里摳利潤
東橋熱電預制場的循環用水系統更藏著“細水長流”的智慧。蓄水池收集雨水和養護廢水,經處理后再泵給自動噴淋系統,一年能省2.18萬立方米水,夠填滿8個標準泳池。而輸煤棧橋的樁基施工創新更絕:用可整體吊裝的鉆機平臺替代傳統腳手架,省去了30%的材料消耗;樁基一次灌注到頂,避免接樁時的混凝土浪費,單根樁就能省出2000元。
木蘭抽蓄的TBM施工則在“看不見的地方”省錢。傳統鉆爆法要人工清渣、支護,每米成本超萬元。而木蘭抽蓄掘進機集開挖、出渣、支護于一體,將主廠房長探硐施工工藝由傳統的鉆爆法,調整為采用TBM掘進,開創了華南區域抽蓄電站主廠房長探硐工程TBM施工的先河,并克服施工設備進場難、安裝調試時間緊等困難,于當年將傳統工藝需要9個月完成的工期壓縮至75天完成。更關鍵的是“數字孿生”技術模擬出的最優施工路徑,讓地下廠房的開挖量減少15%,相當于少運出3萬立方米石渣,光運輸費就省下近百萬元。
風險的“除法”:用數據把隱患攔在發生前
走進福能新能源公司集控運行中心,主控大屏顯示的年發電完成率指標直觀呈現運營成效,智能監控每1分鐘間隔動態刷新,實現設備狀態的實時感知。一旦出現風機齒輪箱溫度超過閾值,系統能立刻自動關聯出近期運行數據?!耙允溜L電場#17風機為例,今年二月份的常規檢查未發現損傷跡象。然而,通過智慧風場系統實時檢測,發出‘齒輪箱油池溫度異?!A警信息。當時運行值守員立即通知維檢人員,登機檢查確認故障為齒輪箱油泵損壞。”講解員指著系統歷史記錄介紹,及時更換油泵后,直接避免了重大事故的發生,挽回直接經濟損失約20萬元。
自2023年底,福能新能源開始建設集在線運行監測、設備故障診斷與預測、設備運行優化等應用場景為一體的“智慧風場”數字化項目,并提供基于大數據的智能聯動、智能預警、智能排程等高級智慧應用。運行一年來,設備故障率、設備維檢費用有效降低,企業經濟效益、風機可利用率、員工工作效率有效提升,創效近千萬元。
東橋熱電依托物聯網、無人機、人工智能、GIS 與可視化技術,打造“1 N 365”智慧安全體系:一個兼容業主、設計、監理、施工的統一管理平臺,把N條業務數據實時匯聚成“東橋智慧庫”,全年365天在線守護。施工現場布設“千里眼”:工人須佩戴實名定位帽卡并完成人臉識別方可入場;進入深基坑、鍋爐等電子圍欄禁區,帽卡即語音報警并同步回傳平臺;槍球聯動AI攝像頭24小時識別未戴安全帽、明煙明火等違章行為,抓拍率100%,隱患同比下降約60%;無人機定時巡航,空中畫面實時回傳,大大提高安全員監察效率?!耙郧鞍踩珕T一天跑兩萬步還顧不全,現在電子圍欄加AI識別,違規行為抓拍率100%,事故隱患同比下降約60%。”安全總監點開手機里的“云擎智控”APP,53條整改記錄都標著完成時間和責任人,像給風險系上了“安全帶”,無時無刻不在為施工現場保駕護航。
當正午烈日漫過東橋熱電的預制場,自動噴淋系統準時啟動,水珠在夕陽里折射出虹光;木蘭抽蓄的BIM模型仍在更新數據,地下廠房的輪廓在屏幕上愈發清晰;福能新能源的集控中心里,曲線與數字還在不知疲倦地跳動。
那些旋轉的鋼鐵巨人、深扎巖層的隧洞、數據流織就的管理網,早已不是冰冷的技術名詞——它們是集團用數字技術給能源石化產業注入的新生命,是讓“粗獷”與“精準”、“笨重”與“靈動”在山海間共生的奇跡。這種震撼,無關炫技,只關乎集團向智能時代躬身前行時,那股劈開認知壁壘的勇氣與力量,奏響著集團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新篇。(陳 云)